茶識 │ 茶葉耐泡度是個偽指標

茶識 │ 茶葉耐泡度是個偽指標

6閱讀 2018-11-21 03:12 常識

?

早上醒來手機打開公眾號后臺看到個留言,留言顯示是前一晚10點多的消息,具體內容如上圖,看到這位朋友想從我這獲取答案又著急的樣子,樂了一會兒。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懂得如何好好說話,尤其在網絡上,不僅忘了基本的禮貌,連一點耐心都沒有,還整天把“年少不聽李宗盛,聽懂已是不惑年”掛嘴邊,就這耐心,恐怕聽一百遍《山丘》也越不過那山丘。

?

這篇不是為了掛人,他讓我推薦好喝便宜又耐泡的紅茶,好喝便宜的茶有很多,但帶上耐泡這個條件讓我想借此寫點關于茶葉“耐泡度”的一些看法,要感謝這位朋友起了個話題,是個很有意義的話題,也希望他能看到。

?

?

我一直很奇怪,為什么很多喝茶的人在評一泡茶時,總喜歡強調這泡茶的耐泡度如何如何,買茶時也喜歡問“這茶可以沖泡幾次”,連賣茶的也是有意無意地在給顧客灌輸自己的茶多耐泡,泡還不夠,泡完了還可以煮,好像沒能沖夠十泡以上就不是好茶一樣,非得把茶榨干才罷。但問題是哪個茶的國標還是文獻或史料有提及過“耐泡度”這回事?

?

不過,評茶要完全講耐泡度也不現(xiàn)實,只是每個茶都有它合理客觀的沖泡次數(shù),都要求十泡以上,顯然有點“強茶所難”。事實上,老茶客都知道一泡茶隨著沖泡次數(shù),其內含物會逐漸變弱,這是基本常識,極少數(shù)有哪個茶可做到數(shù)次不減,當然這也并不是那些“明顯不耐泡”茶的擋箭牌。

?

?

要討論耐泡度,首先要看什么茶。打個比方,正常沖泡前提下,喝過普洱的人都知道耐泡度高,有些十泡確實也可以達到,這算沖泡次數(shù)多的。而巖茶的沖泡,一般在五六泡之后就會感覺開始弱下來,七八泡后開始出現(xiàn)水味,需要多悶會兒出湯,即使是正巖茶也一樣。還有拿芽葉制作的綠茶就更不用說了。所以單純用不同茶的沖泡次數(shù)做比較,像是關公戰(zhàn)秦瓊,沒意思。

?

其次看投茶量和出湯時間,投茶量與沖泡次數(shù)有直接關系,投放5g沖泡與投放8g、10g沖泡是不一樣的。

?

出湯時間也有很大影響,茶葉在茶具里浸泡時間越久,其內含物釋放越多,滋味濃郁,沖泡次數(shù)自然比出湯時間快的茶少。有一回在桐木村,茶農拿出他的金駿眉,跟我說可以沖泡15次以上,我詫異,誰知他說的沖泡15次以上是倒入水后快速出湯,泡出來的滋味對我來說淡,但也有朋友說好喝。所以不同人的口味喜好,以及不同出湯時間,對茶葉的耐泡度都存在變量。

?

若要細說,耐泡度還與茶具容量大小,甚至水溫高低都有關。

?

?

什么是真正的“不耐泡”?前面說正常沖泡也就是一般我們平時泡茶方式,假設同樣兩款8g的巖茶,投放在130ML蓋碗里,同樣出湯時間。一款茶的滋味是隨著沖泡次數(shù)遞減,在七八泡后開始出現(xiàn)水味;另一款在第二三泡后,香氣、茶味瞬間弱下來出現(xiàn)水味,那么另一泡的問題顯而易見。所以當我們討論一款茶的耐泡度時,要具體茶,具體「客觀看待」,別一味只關注你喝了多少杯。

?

造成茶葉不耐泡的原因有很多,采摘程度不夠,采嫩采老會影響到內含物質,還有茶葉揉捻時的輕重、焙火過高等等都會對耐泡度產生影響。

?

?

其實能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喜歡關注茶葉是否耐泡,相比起講香氣、講湯水口感,耐泡度的確容易給人直觀感覺到越耐泡的茶越好,什么茶喝到多少泡結束,因茶而異,也因人而異,有人只喜歡茶香茶味最好的狀態(tài),而最好的狀態(tài)只在前面幾泡;有人喜歡把茶喝到味淡只剩甜味,這都沒問題。

?

只是希望大家今后關注一款茶的耐泡度時,能夠多方面看待再做出判斷,何況耐泡的茶不一定就是好茶。

上一頁:茯茶熬煮,味好營養(yǎng)高!

下一頁:品鑒盛會,再掀熱潮,勐昌號“開倉狂歡·千人共品”雙11老茶開

相關閱讀

昌寧紅茶簡介
430閱讀
茶友網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